「Mail Order Bride – 郵購新娘」-- 18、19世紀就有的冒險犯難的危險行為,憑藉著盡可能美化自己的信件與照片,和目標魚雁往返,然後再憑藉著莫大的自信與勇氣,訂下婚約,投奔相認,步入禮堂;應徵者通常來自較貧窮或者較落後的國家(地區),在不了解對方底細下,一頭跌進幻想中的自以為是真實的假想境界,幸者 – Jackpot,是少數;不幸者,人財兩失,血淚斑斑,是多數。1947年Cornell Woolrich就以這個體裁,編織出一個充滿懸疑性地,一讀即令人難以罷手的黑色淒美愛情故事《Waltz into Darkness – 舞入黑暗的華爾滋》。
愛情是沒有道理的,愛情是旁人無法懂的,一旦愛上、戀上,愛情可以是願意為對方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愛情是盲目的,一見鍾情的愛更是瞎得厲害。
Louis Durand -- 未婚妻死於15年前結婚前夕的New Orleans的富有咖啡商,為了愛情,可以讓眼睛糊上一層厚厚的眼翳,可以讓心思呆滯。對於坐輪船前來,只通過信的女人-- Julia,Louis完全相信:照片中的她不符眼前美艷的她,是因為她說為了測試他喜歡的不是她的容貌,所以寄上朋友的照片,所以她還是與他通信的她;Louis完全相信:不打開攜帶的行李、行李中的所有衣服都不合她的尺寸,只因變胖了;Louis完全不懷疑,對咖啡的喜好改變,對姐姐的來函冷漠…,是因Julia並非Julia。美色當前,當前的又是一個展現出愛他的女人,昏了頭是男人最易犯的錯,為了表示自己的愛,為了表示自己的慷慨,讓銀行帳戶成為聯名戶,讓心愛的妻子可以自由提領。付出了信任,卻不用多久的時間,銀行的存款被提領一空,銀行經理說是被自己的妻子給拿走了,Louis Durand仍然不信自己會成為被妻子背叛的丈夫,直到…妻子真的不告而別。是因為愛而念念不忘深愛的女人?是嚥不下一口被騙的氣?是想知道「為什麼」?我想三者都有,於是變了個人似地,Louis在街上瘋狂追蹤所有貌似Julia的女人,只為尋獲Julia。皇天不負苦心人,覓著了,原來她叫Bonny,Bonny真的不是當初他在碼頭所殷殷期盼的Julia,Bonny是為了有一個替代身份,而不惜消滅Julia的女人;Bonny是一個並不愛她的女人。而他,卻是真正深愛著她,為了愛她,他也真正做到了「犧牲生命」-- 為成就他心中的愛。
她不是她,她卻是她 – Louis深愛的妻子,懸疑的故事,最終將重心轉到了愛與不愛上。在她懷中,他對她說:『It hurts. But it’s worth it. It’s love.』、『And that was my reward.』。書中結尾,她來不及對他說:『Oh, Louis, Louis!I have loved you too late. Too late I have loved you.』、『And this is my punishment.』
不論誰才是真愛誰,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終究發生在他與她的身上。唏噓!
¸ · ¸
1969 騙婚記(蛇蠍夜合花) La sirène du Mississippi (Mississippi Mermaid) |
2001 枕邊陷阱 Original Sin |
2008 新愛舊恨 Mail Order Bride |
|||
導演:楚浮 Francois Truffaut |
導演:麥克‧克里斯多佛 Michael Cristofer |
導演:安‧惠勒 Anne Wheeler |
|||
劇中人名 |
飾演人 |
劇中人名 |
飾演人 |
劇中人名 |
飾演人 |
Julie Roussel Marion Vergano |
凱薩琳‧丹妮芙 Catherine Deneuve |
Julia Russell Bonny Castle |
安吉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 |
Jen Diana McQueen |
達芙妮‧蘇尼加 Daphne Zuniga |
Louis Mahé |
楊波‧貝蒙 Jean-Paul Belmondo |
Luis Vargas |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 |
Beau Canfield |
凱麥隆‧班克洛夫 Cameron Bancroft |
Berthe |
娜麗‧伯古 Nelly Borgeaud |
Walter Downs |
湯瑪斯‧傑恩Thomas Jane |
Tom Rourke |
Greg Evigan 葛瑞格‧艾文根 |
上述三部電影都是改編自《Waltz into Darkness》,老實說,1969年由法國名導Truffaut(楚浮)所導演的《Mississippi Mermaid》,我並未觀賞過,會放入本文中,全因該片男女演員是大大有名的Catherine Deneuve(凱薩琳‧丹妮芙)與Jean-Paul Belmondo(楊波‧貝蒙)。
騙婚記
《Mississippi Mermaid》的預告片¤
枕邊陷阱
先讀完小說,再看電影,覺得由「安吉莉娜‧裘莉」與「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主演的《枕邊陷阱》比起《新愛舊恨》,在人物身份與情節上,最符合原著,但與原著還是有些差異,除了男主角變成古巴的咖啡商,最大不同點就在於結局,原著屬於悲劇,《枕邊陷阱》卻是有著令人莞爾的美滿的收場。比較起來,我喜歡原著的結局,除了叫人意想不到之外,淒楚的結局,更令人繞樑三日。雖然「安吉莉娜‧裘莉」因此片而被提名2002年「Golden Raspberry Award --金酸莓獎」的「Worst Actress – 最糟的女演員獎」,但與《新愛舊恨》相較,我會推荐此片,真是好太多了。
新愛舊恨
實在不懂「Mail Order Bride」被翻成《新愛舊恨》有啥意義?只因前後任男友有一場格鬥?看片名完全沾不上「懸疑」,看劇情也感受不到「推理」,整個感覺就是一部通俗的西部愛情片。
先比較一下《Waltz into Darkness》與《新愛舊恨》最明顯的差異在那裡¤
小說:離開前男友;《新愛舊恨》:離開前老闆。
小說:女主角頂替的身份是陌生人 -- 被謀殺而死;《新愛舊恨》:女主角頂替的的身份是女友 -- 病死。
小說:女主角坐輪船前往與男主角見面;《新愛舊恨》:女主角是坐馬車前往。
小說:男主角是古巴咖啡富商;《新愛舊恨》:男主角是懷俄明州不算富有的牧場主人。
小說與《新愛舊恨》的男主角對於女主角的種種可疑之處,如不合身的衣服與嗜好的改變完全不起疑。
小說:女主角欺騙、背叛與毒殺男主角;《新愛舊恨》:女主角善待男主角。
小說:悲慘結局;《新愛舊恨》與《枕邊陷阱》同為美滿結局。
兩者有這麼多的相異處,理應是截然不同的故事,應該是原創才是,但因為看過小說,又看過《枕邊陷阱》,所以當影片放映到女主角跑去見病重的女友,女友告訴她,正和一位男士通信,也決定要結婚時(也就是男女主角都還未碰面呢),我就立刻聯想到《Waltz into Darkness》,也因為這樣的聯想與好奇使然,才讓我看完整部片子,否則…,轉台會是我唯一的選擇。
看完《新愛舊恨》後,我更認為這是《Waltz into Darkness》的山寨版,更佩服編劇,不管是明的亦或是暗的改編,在創造出與小說有那麼多的差異性的同時,也創造出了極大的相似性,不容易喔,佩服。也因此,雖然《新愛舊恨》在writer的名單上,並未提及原著作者是誰及改編自何處,我仍把它歸類於改編自《Waltz into Darkness》,純粹私人想法。
《新愛舊恨》的主要演員,我都不認識,因此很不明白為何有這樣的選角組合?女主角Daphne Zuniga(達芙妮‧蘇尼加)在片中頗顯老態,與男主角在年齡上似有差距,雖然愛一個人,年齡不是問題,但還是讓我感到欠缺說服力了些,比起安吉莉娜‧裘莉,實在難以令人相信有讓男人一見傾心的媚力。
這影片是「Hallmark Channel movie」,比起HBO的自製電影,這,真是粗糙許多,頗令我失望。
¸ · ¸
擁有「the father of noir fiction – 黑色小說之父」及「推理文壇的緊張大師」的頭銜,本名為Cornell George Hopley-Woolrich,筆名為「William Irish」及「George Hopley」的Cornell Woolrich(康乃爾‧伍立奇 04 Dec. 1903 ~ 25 Sep. 1968)是少數令我喜愛的推理作家之一。
Cornell Woolrich的小說充份地與「黑暗」及「夜晚」連結,一如他的人生,也與黑暗脫不了關係。從小父母離異,最初跟隨父親住在拉丁美洲,後來才跟著母親定居在紐約母親所擁有的公寓中。在那個年代,Woolrich是位無法出櫃的同性戀者,終生情感被壓抑,雖然有過一段婚姻,但帶給他如同歷經災難一般,甚至因病毒感染,還遭受到截肢之苦。當1957年Woolrich的母親因重病去世後,他即獨自一人過著足不出戶的生活,他是孤獨的,連葬禮也是孤獨的(無人出席)。
Woolrich早期的寫作風格深受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羅)的影響,他的第一本小說出版於1926年,名為《Cover Charge》。
迥然不同於一般作家的以「the line of story – 故事線」的「依情節來鋪陳故事」寫作手法,他創造了依據讀者心理狀態來敘述故事的「the line of suspens -- 懸疑線」的寫作方式,於是Woolrich的小說總能緊緊捉住讀者的目光,使其專注。
曾被人稱作「the Poe of the 20th century -- 20世紀的愛倫坡」的Woolrich,生前出版過26本長、短篇小說(生後一本),我雖然沒有全部看過,但讀過的小說,真是引人入勝,抽絲撥繭也難猜透的結局,熬夜閱讀是常發生的事,舉例來說¤
ê《The Bride Wore Black -- 黑衣新娘、1940》⇒ Woolrich的第一部推理小說,描述一名美麗的女子來到紐約的中央車站,將身上所有的錢買了一張可以去到最遠地方的火車票,然而,只坐了一站她就下車了,仍然在紐約市的她,變成一位來歷不名的女子,每當她出現都會有一名男子死亡。她 – 為了新婚丈夫死亡而復仇的女子。
ê《Phantom Lady – 魅影女郎、1942》與妻子吵架後至酒吧買醉的男子,在昏暗燈光下結識一位頭戴寬邊帽,看不清容貌也不肯透露姓名的神秘女子後,回到家中,意外發現等著他的是警察與被自己領帶給勒斃的妻子屍體,一切罪証均指向他,於是被判處死刑。他的朋友急於為他洗刷冤屈的方法就找到那位女子,以提供不在場証明,可是凶案當夜在酒吧的人,沒有人見到過這樣的女人,她是誰?到底有沒有這個人呢?
ê《I Married a Dead Man – 我嫁了一個死人、1948》一個被男友拋棄的女人,搭上一班火車,遇見了同樣身懷六甲的,與丈夫回家探視未曾謀面的婆婆的有錢人家的妻子,諷刺的對比,一個是身無分文的孤伶伶的女人,一個卻是有著身為銀行家爸爸與深愛自己丈夫的幸福女人。幸福者大方的將自己的鑽石婚戒借給不幸者試戴的同時,火車翻覆了,幸福夫妻雙雙遇難,陰錯陽差地,不幸者披上了幸福者身份的外衣,帶著初生嬰兒,來到熱烈歡迎她的原本不屬於她的婆家,溫暖與愛擁抱著她,直到她的前任負心男友找上門…。這部小說曾改編成電影《Mrs. Winterbourne -- 1996麻雀變鳳凰》,在有線電視播過幾次,男主角就是《The Mummy -- 神鬼傳奇》的Brendan Fraser(布蘭登‧費雪);懸疑推理劇能改編成浪漫喜劇也是一絕,但卻變成平淡無奇愛情故事,可惜!
Cornell Woolrich的小說¤
對Cornell Woolrich還是覺得陌生的人,想想是否看過「希區考克」的著名電影《Rear Window – 後窗》?那部電影就是改編自Woolrich的小說《It Had to Be Murder》。小說要精彩,才會獲得製片人與導演的青睞,得以改編成電影, Woolrich的小說,保守估計就有25部以上被拍成電影,例如¤(電影海報下方是電影年代與原著書名)
歡迎一起加入、沉醉在Cornell Woolrich的詭譎、迷人的推理世界。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