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不到,真的從沒想到,原來「折疊椅」並不是「新」玩意兒 -- 用「新」是就人類的歷史而言。

論起「折疊椅」的「進化過程」,可得先瞧一瞧,了解一下名叫「馬扎」的椅子¤

是不是很眼熟呢?應該是的,瞧瞧現代摩登折疊小板凳¤

相似?相似!前者是「祖宗」,後者是「子孫」。

以前從不知道原來折疊小板凳的原始名叫「馬扎」,又叫「「馬閘、撐板凳、杌紮(杌」=凳子)」,很有意思也是令人不解的名字。為何稱「馬扎」為「祖宗」?因為有資料稱它早在2600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在國了,那時應該只有少數使用,因為直到東漢前的中國是不坐椅子的啊!

¤北齊《校書圖》‧絹本設色(美波士頓美術館典藏),圖中蓄鬍菊衣老者所坐就是「馬扎」

(有趣:圖中站立仕女的臉上,從眼上額頭至鼻子是上白色的妝喔)

就算「馬扎」真是由齊國而始,「起源」是一回事,「普及」又是另一回事,真正將矮凳子發揚光大還得等到東漢 a 等到東漢第十二位皇帝漢靈帝劉宏(156~189年)時期 a 等到「胡人」將「胡床」傳入中國。

「胡人」就是除了漢人以外的北方及西域各民族的人,像是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這裡指的應該是匈奴吧,因為漢朝和匈奴對峙頗烈。「胡人」是有含有貶低意味的名稱,但是「胡人」不見得事事都落後於漢人社會或文明,譬如說「胡床」。

¤河南的東魏石刻

「胡床」顧名思義來自「胡人」。胡床的「床」並不是睡覺用的床,其實就是由八根木棍組成,由繩編織聯接成坐面的椅子。這對現代來說沒什麼了不起的坐具,在當時可是頂先進的,因為中國古時,東以前是沒有椅子的(千萬別被某些戲劇給呼嚨了),席地而坐就像是現在韓國古裝劇裡演的一樣,皇宮之中也只有矮桌,沒有椅子。感謝胡人,否則跪坐是件很累人的事呢,起碼容易造成蘿蔔腿!。

¤四川成都出土的漢《宴飲圖》畫像磚,有圖為證,都盤坐於席上呢

喔,當然也要感謝漢靈帝,要不是他酷愛胡人之物,席地而坐不知要延續到何時?【宋‧高承《事務紀原》中引用《風俗通》曰: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後漢書‧五行志一》記: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

改朝換代,到了隋朝,「馬扎」改稱「交床」,「床」還是指用來坐的沒有靠背兼把手的椅子。而「椅」這稱呼又大約是在唐代明宗時期,才將有後背的坐具稱為椅子。

聽過「交椅」嗎?如果沒有,那「坐第一把交椅」這詞該聽過吧!因椅腳呈交叉狀,可以開合,故稱「交椅」,是宋朝時出現的名稱。

腳椅交叉可折疊的叫「交椅」,那椅腳沒有交叉,不能折疊的又叫做什麼呢?說個故事:話說南宋的宰相秦檜,每每坐於如板凳的「胡床」上時,他的項上腦袋總習慣往後仰,一仰,頭巾就會掉落於地,於是,當時的首都市長吳淵逮到這個拍馬屁的機會,機靈地將「胡床」加上靠背,之後這「馬屁椅」就成了中國唯一用官銜命名的椅子,叫「太師椅」。【宋‧張瑞義《貴耳集》: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竹製或柳條製的盛物器,又稱巴斗)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宰國忌所,偃仰,片時墜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托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遺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用之。遂號太師樣。】

「太師椅」,古時象徵身份地位是特色,椅腳也不再是交叉狀,無法折疊¤

關於「交椅」改成「太師椅」的記載,還有 a 宋‧陶榖《青異錄·逍遙座》:「胡床施轉開以交足,穿便條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或待詔野頓扈駕,登山不能跛立,欲息則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座」,之後有了另一個名稱叫太師椅。」;明朝皇帝到處游玩,攜帶可折疊的椅子,真方便,「逍遙座」多棒的名字,改成了「太師椅」一點都不浪漫,生硬得緊,不喜歡!

到了代,沒有折疊椅特色的椅子,另有一種造型講究、椅背到扶手呈S形彎曲圓潤的「月牙扶手」的椅子,謂之「圈椅」¤

請注意,「折疊椅」不是「新」玩意兒,「折疊椅」的名稱也不是「新」名詞。明嘉靖元年1522年)‧尤子求繪的《麟堂秋宴圖》圖中人物所坐之椅就是「直後背交椅」(宋朝留傳下來交椅的靠背設計有兩種,一為圓後背交椅,一為直後背交椅);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王圻與兒子王思義所著之有如現在百科全書的類書《三才圖會》裡就有稱為「折疊椅」的畫¤

由此可知,交椅=折疊椅,非洋玩意兒。人人都坐過「交椅」,只是,是不是「第一把」就不知道囉,呵呵!

¤

¤

¤

 

 

~ 全文到此為止 ~

 

 

 

 

 

 

 

 

 

 

 

請勿複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ron's 燕巢 的頭像
    Sharon's 燕巢

    Sharon's 燕巢

    Sharon's 燕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