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金形容:『他是懸疑小說的瑞士鐘錶名匠,他讓我們其它人看起來就像是廉價雜貨店裡的鐘錶技師。』,所讚譽的作家就是兩度榮獲美國推理作家協會頒贈推理大師獎,一生只出版過七本小說,卻有五本改編成七部電影的Ira Levin艾拉‧雷文。
1929年8月27號出生於紐約Bronx區的Ira,15歲時就立志要成為一名作家,在愛荷華州的Drake大學念了兩年後,轉學到紐約大學,攻讀英語與哲學,並取得學士學位。在大學的最後一年,CBS電視網針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舉辦電視劇本的徵選活動,Ira參加了,但沒有獲選,只得到了$200元的獎勵,但重要的是,Ira獲得了NBC電視網的青睞,得到$400元幫晚間節目《Light Out》編寫短劇的機會,之後又陸續發表了四個劇本,這樣一來,更堅定Ira遠離父親成功的進口玩具事業。1953年Ira第一篇短篇小說《Sylvia》在Manhunt雜誌發表,同年,Ira的第一本推理小說出版,就是《A Kiss Before Dying》。
A Kiss Before Dying 【電影片名:死前之吻】
Ira以這本1953年的小說,榮獲1954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年度「愛倫坡獎Edgar Allan Poe Awards」的「最佳首部小說獎Best First Novel」,是我在學生時代非常喜歡的一本推理小說,買的時候中譯本的名字《死之吻》,這本書已絕版了,後來出版的中文書名都改為更貼切英文書名的《死前之吻》。本書兩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書中人名 Ô |
1956 |
1991 |
||
劇中人名 |
演員 |
劇中人名 |
演員 |
|
Bud Corliss |
Bud Corliss |
Robert Wagner 勞勃‧韋納 |
Jonathan Corliss |
Matt Dillon 麥特‧狄倫 |
Marion\Dorothy Kingship |
Dorothy (Dorie) Kingship |
Joanne Woodward 瓊安‧伍德 |
Ellen\Dorothy Carlsson |
Sean Young 西恩‧楊 |
Ellen Kingship |
Virginia Leith 維吉妮亞‧李斯 |
故事是講述一位野心勃勃的男人,為了能最快速地攀上金錢與地位的高峰,結交銅業巨擘的女兒,當阻礙發生時,就殺掉富翁的女兒,去結交她的姐妹,故事結局是一貫的惡有惡報,壞男人最終死翹翹。
看似簡單的故事,其實滿負心機,重點在於身藏不露的男主角。小說分成三部份,因為故事中銅業巨擘Mr. Kingship有三位女兒,大女兒Marion,二女兒Ellen與三女兒Dorothy。《第一部Dorothy》,殺死Dorothy的男友,小說只稱「他」,小說只形容他是金髮碧眼;《第二部Ellen》,以調查妹妹死因為主軸,發現有著金髮碧眼的嫌疑犯不只一個,這部份直到結尾,才由Ellen喊出「他」的名字「Bud」;《第三部Marion》,「他= Bud」正式以凶手身份登場,進行第三次的陰謀。
小說文字的延伸,就是閱讀者「想像力」演出的戲劇。第一部中戲份吃重的男主角「他」,小說因為沒有影像,讀者自由想像他的樣貌,直到第二部結尾,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就是Bud,而Bud早在第二部份一開始就出現了,就因為沒有影像,在閱讀時,根本不知道Bud就是第一部中殺害Dorothy的凶手,這就是造就本書最推理之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很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 – 凶手不能露臉又戲份超重,這電影該如何拍?
學生時期曾試著分鏡,後來半途而廢,太難了,試想一部電影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男主角都不能露臉(是現代劇,男主角不可能蒙臉,又不是蘇洛),這鏡要如何分?總不能老是拍剪影、手、後腦勺、兩隻腳,或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讓女主角猛盯著鏡頭演戲(鏡頭=凶手),觀眾鐵定悶死,所以我喜歡這小說,太有挑戰性了。
1956年的片子我沒看過,但根據資料顯示,1991年的影片似乎是翻拍自1956年的影片,兩者在劇情上皆符合小說的三分之二,因為電影把小說中的三位女兒,變成兩位:Ellen及Dorothy,Ellen就是書中Marion的角色。縮減一個角色並不影響推理效果,最可惜的是,兩部改編電影,都是片子一開始,凶手的樣貌就完全展現眼底,完全無法呈現小說的〝真人不露像〞,卻又從頭到尾都要出現的精髓,電影中凶手是誰?一清二楚,推理的成份大大減少,懸疑都不懸疑了,很失望,真是「看電影不如看小說,小說讚,電影…」。寫到這兒,心中想到一個人〝李安〞,如果由李大導來拍這部小說,不知他會如何處理?
下方影片是1956年的預告片â
? 繼《死前之吻》之後,到1962年,期間Ira有四部劇作問市。1965年時,Ira還為音樂劇《Drat! The Cat!》作詞,不過很快就下檔了,於是,重回他的小說世界,一部列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也因此誕生了。
Rosemary’s Baby 【電影片名:失嬰記‧大陸片名:魔鬼聖嬰】
這本書的體材來源很有趣,是根據1967年時,Ira妻子懷孕經驗得來的靈感。Ira與第一任妻子Gabrielle Aronsohn於1960年8月20號結婚,原本是美好的等待為人父母的經驗,卻被寫成驚悚的小說,不知他妻子心中會做何感想?所以,他不敢讓太太看這本書,也不希望孕婦看這本書,免得會影響情緒。不管當時他太太看了沒?或者看後有沒有翻臉,此書一出,光在美國就締造了500萬冊驚人的銷量。
故事主人翁Rosemary Woodhouse與丈夫搬進一間位於紐約市,歌德式建築的公寓Bramford,認識了鄰居Minnie與Roman Castevet夫妻,Rosemary不喜歡他們,但丈夫Guy卻和他們越走越近,事業也越變越好。某晚Rosemary夢見一個怪物,隨即便懷孕了。Rosemary的朋友在探視後,對熱心的鄰居產生了懷疑,不久便死了,留了一本關於巫蠱的書給Rosemary,Rosemary展開調查,發現鄰居Roman Castevet是一位大巫師,自己不僅身處於一堆崇拜撒旦的信徒中,更是被撒旦選定為生育撒旦之子的母體,連串的種種,讓周遭的人認為她是精神失常,(在現在可能會被說是得了重度憂鬱症的關係吧),於是……,電影的經典畫面出現了:扮演Rosemary的米亞‧法蘿拿刀找尋嬰兒。
這樣的內容,被書評家稱讚是「漂亮地溶合了日常事件與懸疑賣點,無懈可擊地在信與不信間畫出微妙的界限」,更獲得波蘭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 以《戰地琴人》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青睞,找來大明星米亞‧法蘿(Mia Farrow),拍成一部赫赫有名的經典電影。這部影片榮獲多項大獎,義大利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女主角、美國製片人金桂冠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飾演鄰居的羅絲‧高登Ruth Gordon,更因此片得到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及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
這部電影的中文名稱為《失嬰記》,我覺得取得棒極了,從女主角懷孕到生產後,嬰兒一直在,並沒有失蹤,只不過,嬰兒不是預期中的嬰兒,嬰兒是撒旦的兒子,有著魔鬼的外貌,所以是〝失嬰〞了。
這部片子的體材,容易讓人聯想到《大法師》及《天魔》,《失嬰記》的確就是造就後兩者跟拍的電影,Ira曾為此感到遺憾,因為『整個世紀將因此更相信撒旦了。』。我覺得奇怪,在這類電影中,撒旦總是會被描述成「殺不死」、「很難殺死」,不知上帝做何感想?
也許因為此片是1968年的電影,在表現的手法上,對我來說,雖是號稱經典恐怖片,但感覺不到恐怖與緊張的氣氛。尤其是結尾,從Rosemary見到兒子的魔鬼外貌時所表現的驚嚇,到最後臉上充滿母性光輝的鏡頭,不過短短幾分鐘,這轉折也太大了,令我覺得頗唐突的!在配樂方面,大多時旋律簡單的配樂,的確為影片營造\增加了緊張的氛圍,但預期該會隨劇情出現震撼音效時,聽進耳裡的卻是輕鬆的配樂,這點我是不太能適應的(Rosemary發現兒子有著魔鬼的眼睛時的配樂)。
至於撒旦之子,長得是啥模樣?在結尾時出現的畫面只有一秒鐘,且還是重疊影像,必須要「停格」才能見著一雙遺傳自撒旦的雙眼,由於時間太短,來不及覺得恐怖。
順帶一提,1967年《Rosemary’s Baby》一書出版,1968年改編成電影,1969年8月19號導演Roman Polanski的第二任妻子,當時已懷孕八個月的Sharon Tate,遭Charles Manson's Family組織成員殘忍虐殺,造成當年轟動一時的「Tate\LaBianca謀殺案」。由於書中女主角與導演妻都是懷孕婦女的巧合,於是有些人會把電影與事件連想在一起,認為莫非是詛咒?
? 小說完成的次年,也就是1968年一月,Ira離婚成功。
? 1970年《This Perfect Day》問市,榮獲1992年「普羅米修斯名人殿堂獎Prometheus Hall of Fame Award」。
The Stepford Wives 【電影片名:複製嬌妻\超完美嬌妻】
當Ira的妻子真不簡單,得忍受丈夫把自己化身為小說中的主角人物,如果是好的也就算了,否則真是會令人吐血。《The Stepford Wives》是Ira和妻子鬧離婚時開始寫的,反諷的意味是在指妻子不夠完美,恨不得把她變成機器人吧,Ira兩次婚姻都以離婚收場,不知和這心態有沒有點關聯?
1972年出版的原著是100多頁的「把人變成機器人」的英文中篇小說,「結局如何」是閱讀小說的動力,想要品嚐心跳加速的感覺的話,還是看電影較能獲得效果,不過得看1975年的電影。
1975年改編的電影,驚悚指數凌駕於原著小說之上(與其說恐怖,不如說是驚悚,恐怖有被嚇的感受,驚悚是令人心情緊張,起碼對我來說是如此),2004年卻一改風格,整個亮麗起來成了幽默喜劇,不管評價如何,如此的反轉,編劇的想像力與功力,著實令人佩服。
故事開端 [ 兩部電影與原著一樣,由一家人搬到新小鎮生活開始,女主角Joanna Eberhart發現左右鄰舍的太太們都完美的如出一轍,懷疑她們不是人,是機器人。人物扮像[1975年的太太們,具有平常人的人模人樣,2004年的太太們,全是芭比娃娃般的美人,連服裝都很芭比。劇中壞人[1975與原著一樣,是一群不滿意自己太太的男人們,2004年是一個女人(葛倫‧克蘿絲),一個遭丈夫背叛的女人。故事結局[1975與原著一樣,主角不敵,也變成機器人了,2004年是女主角無敵,消滅壞人,逃離現場,安全脫身。經典畫面[兩部電影與原著都有的,女主角與其他太太們一樣,美麗優雅地推著購物車在超市購物,見人就微笑招呼。故事場景[故事全都發生在美國康乃迪克州的Stepford小鎮上。這個完美小鎮是Ira依自己小時生長的地方為藍圖所虛構的,不用費心想「到此一遊」啦,不過經由本書,「Stepford Wife」成了新名詞,有了新註解,形容:順從的、溫和的、美麗的、愛做家事的、服從丈夫任何要求的、忠實地侍候丈夫的、懦弱的、無主見、沒有自我意識的妻子。所以當有人說你是「Stepford Wife」時,不用揍他,但也不需開心,這是一個具有負面意義的名詞喔(有人想要像機器人嗎?)。
別迷信太美好,太完美的背後可能是假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缺點就不算是人,就像書中所描述的完美太太們一樣,真的不是真人。故事等於也是告訴那些做丈夫的,不要一味要求妻子超完美,那只有機器人才能做到,所以2004年的電影裡,葛倫‧克蘿絲才會以植入晶片的方式,改造一堆女人,同理,超完美丈夫也是機器人才能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務,所以葛倫‧克蘿絲才會為自己製造一個機器人老公克里斯多夫‧華肯。
有很多人會拿〝女性主義〞論述來討論此片,我沒那麼有學問,只覺得〝賢妻良母〞這四個字能不能套用在職業婦女,尤其是非常成功的職業婦女身上,依人而定,專職的家庭主婦也不見得一定是〝賢妻良母〞啊!成為電影中的超完美妻子好呢?還是成為成功的職業婦女好呢?依人而定,世事那有一定?開心就好。
書中人名 Ô |
1975 |
2004 |
||
劇中人名 |
演員 |
劇中人名 |
演員 |
|
Joanna Eberhart |
Joanna Eberhart |
Katharine Ross 凱薩琳‧露絲 |
Joanna Eberhart |
Nicole Kidman 妮可‧基嫚 |
Walter Kresby |
Walter Eberhart |
Peter Masterson 彼得‧馬斯特森 |
Walter Kresby |
Matthew Broderick 馬修‧鮑德瑞克 |
─ |
─ |
─ |
Claire Wellington |
Glenn Close 葛倫‧克蘿絲 |
Bobbie Markowitz |
Bobbie Markowe |
Paula Prentiss 寶拉‧普來提絲 |
Bobbie Markowitz |
Bette Midler 貝蒂‧米勒 |
─ |
─ |
─ |
Mike Wellington |
Christopher Walken 克里斯多夫‧華肯 |
下方影片是1975年的預告片â
The Boys from Brazil 【電影片名:納粹狂種】
我沒看過。小說與電影都沒看過,只知道這本1976年的小說,故事大綱是說1974年9月某天,素有「納粹獵人Nazi hunter」封號的Yakov Liebermann接到一名神祕男子的電話,說他竊聽到由二次大戰時在納粹集中營擔任軍醫的Josef Mengele所主導,代號為「死亡天使Angel of Death」,用於戰俘的科學實驗任務,Josef更派遣了六名前納粹份子,在特定日子前後,共殺害了94名男子。電話尚未講完,先是變無聲,接著就被掛斷了,於是Yakov展開一連串調查,發現被害的94名男子,都有一名13歲的男孩,抽絲剝繭結果,94名男孩全是希特勒的複製人,Josef不只複製人,更在這些小希特勒身上,複製正牌希特勒的一切背景經歷,所以才造成94名爸爸的被殺害,因為正牌希特勒的父親就是在他13歲時去世的……
小說於1978年搬上大螢幕,結合三大老牌巨星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扮演反派醫生Josef Mengele)、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扮演追蹤納粹餘孽的老作家)、詹姆斯‧梅遜James Mason(扮演複製人計劃的大頭頭,德國軍官)合作演出,該片獲三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由葛雷哥萊‧畢克所飾演的大壞蛋醫生Josef Mengele,歷史上真有其人,真的是惡名昭彰的奧許維茲Auschwitz集中營死亡科學實驗的主導者,「死亡天使Angel of Death」正是他的綽號,可見他有多殘忍。在該片上映後的次年,Josef Mengele死於巴西,但骨骸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與証實是他本人。
單從下方的預告片,可以明顯感受到緊張與刺激,所以不難理解,有影迷認為這是部改編自Ira小說的最佳電影。這部片子到底有沒有在台灣上映過?我查不到資料,影片也難找,有消息指出,2009年會開拍新片,導演與演員目前尚在不詳中。(我決定要努力尋找老片子的DVD)â
影c
Sliver 【電影片名:銀色獵物】
應該很多人都看過這部改編自Ira 1991年小說的驚悚電影(1993年),有美麗的莎朗‧史東(Sharon Stone)及晦暗的劇情,講述「偷窺」與「人不可貌像」的故事!
Sliver是一棟位於紐約的高級公寓大廈,高聳的樓可以俯看整個城市,是許多人夢想入住的理想公寓,然而建築物裡容納的〝人〞,卻是不如外在顯現的高雅,如何得知每間屋裡的故事?就只能靠偷窺囉。Zeke Hawkins(威廉‧鮑德溫William Baldwin飾演)是這棟豪華公寓的擁有者,他有一個祕密房間,更有一整面都是監視器螢幕的牆,那裡是他的生活重心,是他娛樂的基地,每天他用他的眼,緊盯著從安裝在各角落的針孔攝影機傳來的實況轉播,每個家庭的問題,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逃不過他的眼(他姓Hawkins,hawk是老鷹的意思,不知是否是Ira故意取的,意指他的一雙如同老鷹的眼),於是,他的房客在他眼裡都有兩個面,虛偽與真實。他掃瞄每個人,包括美麗的新房客Carly Norris(莎朗‧史東飾演)。Carly極滿意自己的新屋,但不久就發現原來她的屋子是一間凶屋,前任女房客墜樓身亡,於是,「是自殺還是他殺?」及「誰是凶手?」的推理小說的終極問題出現了。當然凶手是令人想不到的意外人物,因為這是部「人不可貌像」的電影!
說這故事有著晦暗的劇情,是因為「衣冠楚楚」的背後,很可能是不堪入目的醜陋人性,「人不可貌像」是我深信不疑的,在這故事中表露無遺。令我感到驚悚的,不是謀殺的部份,是「偷窺」的「慄」,針孔=「真」是「恐」怖。不敢想像,如果發現自己的一切,透明化的被偷窺了,我會有何反應?是假裝沒事,快快搬家?是報警抓人(這會上報+上電視的喔)?還是得憂鬱症?或者根本就發瘋算了?我不知道,但肯定的是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因「偷窺」而:他愛上她,她也愛上了偷窺,凶手更因偷窺而無所遁形。把「偷窺」變得沒那麼邪惡,這真是有夠顛覆傳統的。
「偷窺」令人不寒而慄+「人不可貌像」的懸疑=好看的書與電影。
? 1997年《Son of Rosemary》是《失嬰記Rosemary’s Baby》的續集,是Ira最後一本小說。
? 1979年,Ira與Phyllis Finkel結婚,第二次婚姻在1981年以離婚收場。
舞台劇作改編的電視劇與電影
Ira一生共有九部舞台劇作,最為人津津樂道也是最成功的當屬由Mac Hyman的小說《No Time for Sergeants》改編成的劇本。該劇在1955年3月在電視節目中以橋段般的連續劇方式播出,1955年10月20號在百老匯的艾文戲院Alvin Theater公演,演員Andy Griffith因此還獲得東尼獎的best featured actor(最佳男配角)提名。這齣劇連演了796場,直到1957年9月14號才結束演出。
九部劇作中有兩部更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螢幕。其中1960年的《Critic's Choice》,從1963年12月14號開始於Ethel Barrymore Theatre連演189場,於1961年5月27號結束。這齣只有三幕的舞台劇敘述一位劇評家Parker Ballantine,他的第二任妻子Angela寫了齣糟透了的舞台劇在百老匯上演,於是,Parker面臨了該不該誠實評論的難題。看這樣的內容,可能會覺得枯燥,但再看看電影演員名單:鮑伯‧霍伯Bob Hope及露西‧鮑兒Lucille Ball,這肯定就是一齣喜劇囉,關於這部片子,能查到的資料不多。
至於1978年的《Deathtrap》,更有著在百老匯締造了1792場的傲人舞台劇佳績,還曾被提名東尼獎之最佳舞台劇。1982年Ira以此劇作再度榮獲愛倫坡獎,同年改編成電影,在台灣的片名叫《死亡陷阱》,由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扮演年邁的過氣劇作家,克里斯多福‧李維Christopher Reeve是他年輕的對手,年老的處心積慮的用盡各種方法想要幹掉年輕對手的同時,兩人面臨了一件凶殺案,於是一場精彩絕倫驚悚喜劇上場囉。
終 點
在2007年11月12號,Ira Levin因心臟病,逝世於美國曼哈頓。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