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12月,中國考古人員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距春秋時代的楚國別都紀南城故址約五公里處)的1號楚墓中,於墓主的遺骸左側,發現一個黑漆木的劍鞘,內有一把長劍,拔劍一見,現場人士無不驚訝於此劍雖已深埋地底約2400年,卻不見私毫鏽蝕痕跡。劍身上明顯可見「戉王鳩淺」及「自乍用鐱」兩行八個字的鳥篆銘文,請教於考古學家兼古文字學家的郭沫若,經其研究後,譯出其意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原來這就是春秋時期,以「臥薪嚐膽」聞名於世的越國之君勾踐(同句踐;生前不詳‧西元前496464年在位)的劍。

 

 

劍為「百兵之君」,勾踐愛劍,更愛請人專為其鑄劍,先秦古籍《拾遺記‧卷十‧昆吾山》記載:「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魄,七名卻邪,八名真剛。」;這把出土於楚墓中的劍,是否屬於上述名劍之一?謎也。因劍身上未見劍名,所以,考古學家以人名定其劍名為「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是把長55.6釐米、寬4.6釐米的青銅劍,劍身滿佈黑色菱格紋;

 

 

劍格處花紋是正面內嵌藍色琉璃,背面內嵌綠松石;

 

 

劍首為圓錐體底座,內鑄有精細的間隔只有0.2毫米11道同心圓圈,圓圈中還刻有細繩紋;

 

 

對於這把劍,考古人員為其鋒利度做了測試,沒想到千年劍刃,輕易地一次就劃開了26張白紙。還有位人士,將自己的一根頭髮飄落於劍刃處,立即斷為兩截。以一根頭髮的寬度為七絲(絲是一種度量單位)相較,「越王勾踐劍」的彎曲度不到十絲,令人嘖嘖稱奇於古人竟能將劍鑄成如此之直。考古人員因此讚譽此劍為「天下第一劍」。

 

屬於春秋晚期的劍,古人是如何能製成千年不鏽,又鋒利異常的劍呢?經專家分析成份的結果,古劍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16%~17%,其它成份還有錫、鉛、鐵、硫(硫化銅可防鏽)等,並且,劍身還鍍有一層含鉻金屬。不同部位的成份比例均不相同,如劍脊處少加些錫(不易折斷),劍刃處則多加些錫(使其更鋒利)。

 

中國歷史上,夏商周的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兩部份,勾踐的越國屬春秋,楚國是屬於戰國,為什麼「越王勾踐劍」會在江陵望山的楚國墓中呢?有兩種臆測,一說可能是因為楚國滅了越國,這把劍成了楚國的戰利品,因緣際會地到了1號楚墓墓主之手,成為鍾愛之劍,因而有了成為陪葬之物的命運;另一說是因為勾踐將女兒嫁與楚昭王為姬妾,寶劍成了陪嫁之物,爾後又因某因素,輾轉送給了墓主,此劍之巧奪天工,削鐵如泥,深獲慕主喜愛,至死永不離,於是,陪葬主人,同埋地下。

所幸,1965年,為了配合湖北省荊州地區漳河水庫渠道建設工程,「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才得以發掘出四座楚墓,望山1號楚墓便是其中之一,出土陪葬物多達600多件,「越王勾踐劍」因此重見天日,讓人見識到2400年前中國古人的智慧與當今仍難比擬的工藝技術。

 

 

 

 

 

 

 

請勿複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ron's 燕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