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金形容:『他是懸疑小說的瑞士鐘錶名匠,他讓我們其它人看起來就像是廉價雜貨店裡的鐘錶技師。』,所讚譽的作家就是兩度榮獲美國推理作家協會頒贈推理大師獎,一生只出版過七本小說,卻有五本改編成七部電影的Ira Levin艾拉‧雷文

 

1929827號出生於紐約Bronx區的Ira15歲時就立志要成為一名作家,在愛荷華州的Drake大學念了兩年後,轉學到紐約大學,攻讀英語與哲學,並取得學士學位。在大學的最後一年,CBS電視網針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舉辦電視劇本的徵選活動,Ira參加了,但沒有獲選,只得到了$200元的獎勵,但重要的是,Ira獲得了NBC電視網的青睞,得到$400元幫晚間節目《Light Out》編寫短劇的機會,之後又陸續發表了四個劇本,這樣一來,更堅定Ira遠離父親成功的進口玩具事業。1953Ira第一篇短篇小說《Sylvia》在Manhunt雜誌發表,同年,Ira的第一本推理小說出版,就是《A Kiss Before Dying》。

 

A Kiss Before Dying  【電影片名:死前之吻】

 

Ira以這本1953年的小說,榮獲1954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年度「愛倫坡獎Edgar Allan Poe Awards」的「最佳首部小說獎Best First Novel」,是我在學生時代非常喜歡的一本推理小說,買的時候中譯本的名字《死之吻》,這本書已絕版了,後來出版的中文書名都改為更貼切英文書名的《死前之吻》。本書兩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書中人名 Ô

1956

1991

劇中人名

演員

劇中人名

演員

Bud Corliss

Bud Corliss

Robert Wagner

勞勃‧韋納

Jonathan Corliss

Matt Dillon

麥特‧狄倫

MarionDorothy

Kingship

Dorothy (Dorie)

Kingship

Joanne Woodward

瓊安‧伍德

EllenDorothy

Carlsson

Sean Young

西恩‧楊

Ellen Kingship

Virginia Leith

維吉妮亞‧李斯

故事是講述一位野心勃勃的男人,為了能最快速地攀上金錢與地位的高峰,結交銅業巨擘的女兒,當阻礙發生時,就殺掉富翁的女兒,去結交她的姐妹,故事結局是一貫的惡有惡報,壞男人最終死翹翹。

看似簡單的故事,其實滿負心機,重點在於身藏不露的男主角。小說分成三部份,因為故事中銅業巨擘Mr. Kingship有三位女兒,大女兒Marion,二女兒Ellen與三女兒Dorothy。《第一部Dorothy》,殺死Dorothy的男友,小說只稱「他」,小說只形容他是金髮碧眼;《第二部Ellen》,以調查妹妹死因為主軸,發現有著金髮碧眼的嫌疑犯不只一個,這部份直到結尾,才由Ellen喊出「他」的名字「Bud」;《第三部Marion》,「他= Bud」正式以凶手身份登場,進行第三次的陰謀。

小說文字的延伸,就是閱讀者「想像力」演出的戲劇。第一部中戲份吃重的男主角「他」,小說因為沒有影像,讀者自由想像他的樣貌,直到第二部結尾,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就是Bud,而Bud早在第二部份一開始就出現了,就因為沒有影像,在閱讀時,根本不知道Bud就是第一部中殺害Dorothy的凶手,這就是造就本書最推理之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很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 凶手不能露臉又戲份超重,這電影該如何拍?

學生時期曾試著分鏡,後來半途而廢,太難了,試想一部電影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男主角都不能露臉(是現代劇,男主角不可能蒙臉,又不是蘇洛),這鏡要如何分?總不能老是拍剪影、手、後腦勺、兩隻腳,或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讓女主角猛盯著鏡頭演戲(鏡頭=凶手),觀眾鐵定悶死,所以我喜歡這小說,太有挑戰性了。

1956年的片子我沒看過,但根據資料顯示,1991年的影片似乎是翻拍自1956年的影片,兩者在劇情上皆符合小說的三分之二,因為電影把小說中的三位女兒,變成兩位:EllenDorothyEllen就是書中Marion的角色。縮減一個角色並不影響推理效果,最可惜的是,兩部改編電影,都是片子一開始,凶手的樣貌就完全展現眼底,完全無法呈現小說的〝真人不露像〞,卻又從頭到尾都要出現的精髓,電影中凶手是誰?一清二楚,推理的成份大大減少,懸疑都不懸疑了,很失望,真是「看電影不如看小說,小說讚,電影…」。寫到這兒,心中想到一個人〝李安〞,如果由李大導來拍這部小說,不知他會如何處理?

下方影片是1956年的預告片â

 

 

? 繼《死前之吻》之後,到1962年,期間Ira有四部劇作問市。1965年時,Ira還為音樂劇《Drat! The Cat!》作詞,不過很快就下檔了,於是,重回他的小說世界,一部列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也因此誕生了。

 

Rosemary’s Baby  【電影片名:失嬰記‧大陸片名:魔鬼聖嬰】

 

這本書的體材來源很有趣,是根據1967年時,Ira妻子懷孕經驗得來的靈感。Ira與第一任妻子Gabrielle Aronsohn1960820號結婚,原本是美好的等待為人父母的經驗,卻被寫成驚悚的小說,不知他妻子心中會做何感想?所以,他不敢讓太太看這本書,也不希望孕婦看這本書,免得會影響情緒。不管當時他太太看了沒?或者看後有沒有翻臉,此書一出,光在美國就締造了500萬冊驚人的銷量。

故事主人翁Rosemary Woodhouse與丈夫搬進一間位於紐約市,歌德式建築的公寓Bramford,認識了鄰居MinnieRoman Castevet夫妻,Rosemary不喜歡他們,但丈夫Guy卻和他們越走越近,事業也越變越好。某晚Rosemary夢見一個怪物,隨即便懷孕了。Rosemary的朋友在探視後,對熱心的鄰居產生了懷疑,不久便死了,留了一本關於巫蠱的書給RosemaryRosemary展開調查,發現鄰居Roman Castevet是一位大巫師,自己不僅身處於一堆崇拜撒旦的信徒中,更是被撒旦選定為生育撒旦之子的母體,連串的種種,讓周遭的人認為她是精神失常,(在現在可能會被說是得了重度憂鬱症的關係吧),於是……,電影的經典畫面出現了:扮演Rosemary的米亞‧法蘿拿刀找尋嬰兒。

這樣的內容,被書評家稱讚是「漂亮地溶合了日常事件與懸疑賣點,無懈可擊地在信與不信間畫出微妙的界限」,更獲得波蘭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 以《戰地琴人》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青睞,找來大明星米亞‧法蘿(Mia Farrow),拍成一部赫赫有名的經典電影。這部影片榮獲多項大獎,義大利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女主角、美國製片人金桂冠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飾演鄰居的羅絲‧高登Ruth Gordon,更因此片得到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及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

這部電影的中文名稱為《失嬰記》,我覺得取得棒極了,從女主角懷孕到生產後,嬰兒一直在,並沒有失蹤,只不過,嬰兒不是預期中的嬰兒,嬰兒是撒旦的兒子,有著魔鬼的外貌,所以是〝失嬰〞了。

這部片子的體材,容易讓人聯想到《大法師》及《天魔》,《失嬰記》的確就是造就後兩者跟拍的電影,Ira曾為此感到遺憾,因為『整個世紀將因此更相信撒旦了。』。我覺得奇怪,在這類電影中,撒旦總是會被描述成「殺不死」、「很難殺死」,不知上帝做何感想?

也許因為此片是1968年的電影,在表現的手法上,對我來說,雖是號稱經典恐怖片,但感覺不到恐怖與緊張的氣氛。尤其是結尾,從Rosemary見到兒子的魔鬼外貌時所表現的驚嚇,到最後臉上充滿母性光輝的鏡頭,不過短短幾分鐘,這轉折也太大了,令我覺得頗唐突的!在配樂方面,大多時旋律簡單的配樂,的確為影片營造\增加了緊張的氛圍,但預期該會隨劇情出現震撼音效時,聽進耳裡的卻是輕鬆的配樂,這點我是不太能適應的(Rosemary發現兒子有著魔鬼的眼睛時的配樂)。

至於撒旦之子,長得是啥模樣?在結尾時出現的畫面只有一秒鐘,且還是重疊影像,必須要「停格」才能見著一雙遺傳自撒旦的雙眼,由於時間太短,來不及覺得恐怖。

順帶一提,1967年《Rosemary’s Baby》一書出版,1968年改編成電影,1969819號導演Roman Polanski的第二任妻子,當時已懷孕八個月的Sharon Tate,遭Charles Manson's Family組織成員殘忍虐殺,造成當年轟動一時的「Tate\LaBianca謀殺案」。由於書中女主角與導演妻都是懷孕婦女的巧合,於是有些人會把電影與事件連想在一起,認為莫非是詛咒?

 

? 小說完成的次年,也就是1968年一月,Ira離婚成功。

 

? 1970年《This Perfect Day問市,榮獲1992年「普羅米修斯名人殿堂獎Prometheus Hall of Fame Award」。

 

The Stepford Wives  【電影片名:複製嬌妻\超完美嬌妻】

  

Ira的妻子真不簡單,得忍受丈夫把自己化身為小說中的主角人物,如果是好的也就算了,否則真是會令人吐血。《The Stepford Wives》是Ira和妻子鬧離婚時開始寫的,反諷的意味是在指妻子不夠完美,恨不得把她變成機器人吧,Ira兩次婚姻都以離婚收場,不知和這心態有沒有點關聯?

1972年出版的原著是100多頁的「把人變成機器人」的英文中篇小說,「結局如何」是閱讀小說的動力,想要品嚐心跳加速的感覺的話,還是看電影較能獲得效果,不過得看1975年的電影。

1975年改編的電影,驚悚指數凌駕於原著小說之上(與其說恐怖,不如說是驚悚,恐怖有被嚇的感受,驚悚是令人心情緊張,起碼對我來說是如此),2004年卻一改風格,整個亮麗起來成了幽默喜劇,不管評價如何,如此的反轉,編劇的想像力與功力,著實令人佩服。

故事開端 [ 兩部電影與原著一樣,由一家人搬到新小鎮生活開始,女主角Joanna Eberhart發現左右鄰舍的太太們都完美的如出一轍,懷疑她們不是人,是機器人。人物扮像[1975年的太太們,具有平常人的人模人樣,2004年的太太們,全是芭比娃娃般的美人,連服裝都很芭比。劇中壞人[1975與原著一樣,是一群不滿意自己太太的男人們,2004年是一個女人(葛倫‧克蘿絲),一個遭丈夫背叛的女人。故事結局[1975與原著一樣,主角不敵,也變成機器人了,2004年是女主角無敵,消滅壞人,逃離現場,安全脫身。經典畫面[兩部電影與原著都有的,女主角與其他太太們一樣,美麗優雅地推著購物車在超市購物,見人就微笑招呼。故事場景[故事全都發生在美國康乃迪克州的Stepford小鎮上。這個完美小鎮是Ira依自己小時生長的地方為藍圖所虛構的,不用費心想「到此一遊」啦,不過經由本書,「Stepford Wife」成了新名詞,有了新註解,形容:順從的、溫和的、美麗的、愛做家事的、服從丈夫任何要求的、忠實地侍候丈夫的、懦弱的、無主見、沒有自我意識的妻子。所以當有人說你是「Stepford Wife」時,不用揍他,但也不需開心,這是一個具有負面意義的名詞喔(有人想要像機器人嗎?)。

別迷信太美好,太完美的背後可能是假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缺點就不算是人,就像書中所描述的完美太太們一樣,真的不是真人。故事等於也是告訴那些做丈夫的,不要一味要求妻子超完美,那只有機器人才能做到,所以2004年的電影裡,葛倫‧克蘿絲才會以植入晶片的方式,改造一堆女人,同理,超完美丈夫也是機器人才能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務,所以葛倫‧克蘿絲才會為自己製造一個機器人老公克里斯多夫‧華肯。

有很多人會拿〝女性主義〞論述來討論此片,我沒那麼有學問,只覺得〝賢妻良母〞這四個字能不能套用在職業婦女,尤其是非常成功的職業婦女身上,依人而定,專職的家庭主婦也不見得一定是〝賢妻良母〞啊!成為電影中的超完美妻子好呢?還是成為成功的職業婦女好呢?依人而定,世事那有一定?開心就好。

書中人名 Ô

1975

2004

劇中人名

演員

劇中人名

演員

Joanna Eberhart

Joanna Eberhart

Katharine Ross

凱薩琳‧露絲

Joanna Eberhart

Nicole Kidman

妮可‧基嫚

Walter Kresby

Walter Eberhart

Peter Masterson

彼得‧馬斯特森

Walter Kresby

Matthew Broderick

馬修‧鮑德瑞克

Claire Wellington

Glenn Close

葛倫‧克蘿絲

Bobbie Markowitz

Bobbie Markowe

Paula Prentiss

寶拉‧普來提絲

Bobbie Markowitz

Bette Midler

貝蒂‧米勒

Mike Wellington

Christopher Walken

克里斯多夫‧華肯

 

下方影片是1975年的預告片â

 

The Boys from Brazil  【電影片名:納粹狂種】

 

我沒看過。小說與電影都沒看過,只知道這本1976年的小說,故事大綱是說19749月某天,素有「納粹獵人Nazi hunter」封號的Yakov Liebermann接到一名神祕男子的電話,說他竊聽到由二次大戰時在納粹集中營擔任軍醫的Josef Mengele所主導,代號為「死亡天使Angel of Death」,用於戰俘的科學實驗任務,Josef更派遣了六名前納粹份子,在特定日子前後,共殺害了94名男子。電話尚未講完,先是變無聲,接著就被掛斷了,於是Yakov展開一連串調查,發現被害的94名男子,都有一名13歲的男孩,抽絲剝繭結果,94名男孩全是希特勒的複製人,Josef不只複製人,更在這些小希特勒身上,複製正牌希特勒的一切背景經歷,所以才造成94名爸爸的被殺害,因為正牌希特勒的父親就是在他13歲時去世的……

小說於1978年搬上大螢幕,結合三大老牌巨星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扮演反派醫生Josef Mengele)、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扮演追蹤納粹餘孽的老作家)、詹姆斯‧梅遜James Mason(扮演複製人計劃的大頭頭,德國軍官)合作演出,該片獲三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由葛雷哥萊‧畢克所飾演的大壞蛋醫生Josef Mengele,歷史上真有其人,真的是惡名昭彰的奧許維茲Auschwitz集中營死亡科學實驗的主導者,「死亡天使Angel of Death」正是他的綽號,可見他有多殘忍。在該片上映後的次年,Josef Mengele死於巴西,但骨骸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與証實是他本人。

單從下方的預告片,可以明顯感受到緊張與刺激,所以不難理解,有影迷認為這是部改編自Ira小說的最佳電影。這部片子到底有沒有在台灣上映過?我查不到資料,影片也難找,有消息指出,2009年會開拍新片,導演與演員目前尚在不詳中。(我決定要努力尋找老片子的DVDâ

c

 

Sliver  電影片名:銀色獵物

 

應該很多人都看過這部改編自Ira 1991年小說的驚悚電影(1993年),有美麗的莎朗‧史東(Sharon Stone)及晦暗的劇情,講述「偷窺」與「人不可貌像」的故事!

Sliver是一棟位於紐約的高級公寓大廈,高聳的樓可以俯看整個城市,是許多人夢想入住的理想公寓,然而建築物裡容納的〝人〞,卻是不如外在顯現的高雅,如何得知每間屋裡的故事?就只能靠偷窺囉。Zeke Hawkins(威廉‧鮑德溫William Baldwin飾演)是這棟豪華公寓的擁有者,他有一個祕密房間,更有一整面都是監視器螢幕的牆,那裡是他的生活重心,是他娛樂的基地,每天他用他的眼,緊盯著從安裝在各角落的針孔攝影機傳來的實況轉播,每個家庭的問題,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逃不過他的眼(他姓Hawkinshawk是老鷹的意思,不知是否是Ira故意取的,意指他的一雙如同老鷹的眼),於是,他的房客在他眼裡都有兩個面,虛偽與真實。他掃瞄每個人,包括美麗的新房客Carly Norris(莎朗‧史東飾演)。Carly極滿意自己的新屋,但不久就發現原來她的屋子是一間凶屋,前任女房客墜樓身亡,於是,「是自殺還是他殺?」及「誰是凶手?」的推理小說的終極問題出現了。當然凶手是令人想不到的意外人物,因為這是部「人不可貌像」的電影!

說這故事有著晦暗的劇情,是因為「衣冠楚楚」的背後,很可能是不堪入目的醜陋人性,「人不可貌像」是我深信不疑的,在這故事中表露無遺。令我感到驚悚的,不是謀殺的部份,是「偷窺」的「慄」,針孔=「真」是「恐」怖。不敢想像,如果發現自己的一切,透明化的被偷窺了,我會有何反應?是假裝沒事,快快搬家?是報警抓人(這會上報+上電視的喔)?還是得憂鬱症?或者根本就發瘋算了?我不知道,但肯定的是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因「偷窺」而:他愛上她,她也愛上了偷窺,凶手更因偷窺而無所遁形。把「偷窺」變得沒那麼邪惡,這真是有夠顛覆傳統的。

「偷窺」令人不寒而慄+「人不可貌像」的懸疑=好看的書與電影。

 

? 1997年《Son of Rosemary是《失嬰記Rosemary’s Baby的續集,是Ira最後一本小說。

 

? 1979年,IraPhyllis Finkel結婚,第二次婚姻在1981年以離婚收場。

 

舞台劇作改編的電視劇與電影

 

Ira一生共有九部舞台劇作,最為人津津樂道也是最成功的當屬由Mac Hyman的小說《No Time for Sergeants》改編成的劇本。該劇在19553月在電視節目中以橋段般的連續劇方式播出,19551020號在百老匯的艾文戲院Alvin Theater公演,演員Andy Griffith因此還獲得東尼獎的best featured actor(最佳男配角)提名。這齣劇連演了796場,直到1957914號才結束演出。

九部劇作中有兩部更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螢幕。其中1960年的《Critic's Choice》,從19631214號開始於Ethel Barrymore Theatre連演189場,於1961527號結束。這齣只有三幕的舞台劇敘述一位劇評家Parker Ballantine,他的第二任妻子Angela寫了齣糟透了的舞台劇在百老匯上演,於是,Parker面臨了該不該誠實評論的難題。看這樣的內容,可能會覺得枯燥,但再看看電影演員名單:鮑伯‧霍伯Bob Hope及露西‧鮑兒Lucille Ball,這肯定就是一齣喜劇囉,關於這部片子,能查到的資料不多。

至於1978年的《Deathtrap》,更有著在百老匯締造了1792場的傲人舞台劇佳績,還曾被提名東尼獎之最佳舞台劇。1982Ira以此劇作再度榮獲愛倫坡獎,同年改編成電影,在台灣的片名叫《死亡陷阱》,由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扮演年邁的過氣劇作家,克里斯多福‧李維Christopher Reeve是他年輕的對手,年老的處心積慮的用盡各種方法想要幹掉年輕對手的同時,兩人面臨了一件凶殺案,於是一場精彩絕倫驚悚喜劇上場囉。

 

終  點

20071112號,Ira Levin因心臟病,逝世於美國曼哈頓。

 

 

 The End

 

 

 

請勿複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ron's 燕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